白洋淀上 二维码
619
来源:文学报 我们是坐船进入白洋淀的。 涟漪微起的水面上,独自飘荡着一叶渔舟。风同着水汽,飒飒扑面而来,像是起了薄雾。雾蒙蒙,水蒙蒙。白洋淀如一幅长卷画,渐渐拉开。 芦苇在天底下无边无际地生长着,浩淼无边。纵横交错的水道,就像树上的枝,枝上的杈,一生十,十生百,它们一同构成了辽阔、幽深而又曲折的苇荡世界。 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前舱用板隔断,故人可以不被风吹。坐的地方稍低些,就可听见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一只黑色的鸟,身体比鸭狭长,矫捷地飞过来,已在咫尺之间了,又忒而一声飞了去,翅膀从船的底部掠过。 几只鸬鹚,静静地落在小船架起的木杆上,仿佛两排对称的黑纽扣。 为我们撑船的老人叫夏俊英,白洋淀人。年近七十,依旧精神矍铄。穿一套破旧的灰布衫,戴一顶水手帽,鹰钩鼻,脖颈上有很深的皱纹,褐斑从他的脸一直蔓延下去。晒得干黑的脸上,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他年轻时,是白洋淀里的捕鱼好手,身强力壮、触感灵敏,遇到鱼群可以连续作战。在他前额的皱纹中,还能闪现当年的鱼影。 我看见他的手在摇,欸乃一声,渔船驶入了白洋淀的芦苇深处。 古老的摇橹之声,伴着较长的间隔,一声声地缓缓传来,后又渐渐的归于沉寂,袅袅余音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传递着一种来自远古的空寂。 我们坐的这艘小船,像大海漂着的一片竹叶,在天地间独往来,构造原始,连接天涯。茫茫地来,又茫茫地去,仿佛时间在此阻隔,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种极端的无依无靠,倒也体现出了一叶渔舟的美德。有一种先验的孤绝,甚至带有某种永恒的意味。任凭流水三千,世道变化,它自岿然不动。 这也构成了白洋淀气质的一个部分。在白洋淀,一个人和一丛芦苇,或者一个石块都没有什么差别。置身于无边的空旷,使人产生永恒的孤独感。而在这种广大的孤独中,天地万物都因为渺小而变得平等。 正是这种生命与宇宙的同构关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同时也培育了白洋淀人民的生存智慧。一种气韵生动,富于心灵感悟的诗性智慧。对于生活在白洋淀的人们来说,白洋淀不仅仅是一片宽广的水域,更是一个永恒的传统生活空间。人们依水而居,各种鸟类,水鸭、野鸡等动物随处可见,“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每种生计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关系。 天地养万物,这是白洋淀的智慧。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仍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日子。这是白洋淀的迷人之处。它的文化仍旧保持着天真淳朴,有一种积淀的深厚。它的岿然不动中,有一种活脱脱的生命力跳动,足够让我们触摸到远古的体温和呼吸。 白洋淀的水域构造独特,汇集了上游自太行山麓发源的9条河流之水,形成一片由3700多条沟渠、河道连接的143个淀泊,其中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淀。它既异于中国南方的内陆湖泊,又不同于北方的人工水库,各个淀泊连在一起,从而形成沟壕纵横、河淀相连的布局,既相互分割又相互联结。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过,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行走在白洋淀的每个地方,它们都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一个家园。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在古老的年代,人们可以通过风在苇荡的喃喃低语,分辨出芦苇的种类。 最特别的是白洋淀出雾的清晨。万物沉寂无声。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宁静。鸟儿刚从脚下飞起,立刻就消失在白茫茫的、凝然不动的雾霭之中。 湿地中有一只白鹤,它将笨重的身体跃入空中,用它有力的翅膀拍打着朝阳。芦苇荡,随着它坚定的叫声回响着。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神秘地感觉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样。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芦苇连接成片,把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与世不争的宁静氛围,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 城里人的乡愁是失落了村庄,而白洋淀这块土地没有乡愁,这里只有大片的芦苇、荷花淀,以及村民编席的日常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