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文学是一种介入性力量 二维码
12
来源:封面新闻 原标题:封面会客厅|专访茅奖作家、“应物兄”李洱:文学是一种介入性力量 “《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创性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这是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对于《应物兄》的授奖词。 在当代作家群中,李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文学世界也成为文学评论家评论的对象。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敬文东有一本新书,2021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专门是探讨李洱写作的《李洱诗学问题》。这是一部论述李洱迄今为止全部作品的专著,也是研究《应物兄》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出版3年,回响不绝 有评论家称之为“当代版《围城》” 2018年底,李洱近90万字长篇《应物兄》一经问世,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迅速被识别出来,使得专业读者兴奋不已。 《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金宇澄(《繁花》作者)将《应物兄》誉为“当代版”《围城》。对此,李洱本人坦言:“我在写《应物兄》的时候,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一分钟都没有想到过《围城》或者《儒林外史》,但是写完之后应该允许读者、批评家的这种说法。” 《应物兄》 出版三年以来,关于它的讨论从未中断。三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期刊,多以专辑的形式发表了相关评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在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教授看来,《应物兄》乃百年间对于知识人书写的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其写作难度也远超《围城》。 《应物兄》将被影视化 李洱:期待影视工作者二度创作 这部作品的影视化开发,也备受文学界和影视界的期待。2021年10月13日,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京开幕,数百位文坛、影视界专家和从业者济济一堂。下午,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共生共荣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暨“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系列活动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100余位知名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参与此次活动,共同探讨文学和影视的融合发展和转化。《应物兄》作为“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首期作品,正式开启影视化进程。 对此,李洱表示,很期待这部小说与优秀的影视创作团队碰撞出的火花。针对《应物兄》的影视化改编,李洱说,“我期待一个非常好的编剧对这部小说进行第二次创作,既要能够看到它跟以前作品的不一样,又能够对作品进行影视化的处理。” 【专访李洱】 10月15日晚,前来成都参加2021年天府书展的李洱,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面对面专访。因为次日(16日)他将在会场有一场与作家阿来围绕《应物兄》的交流。所以这次采访也从他与阿来的交流说起。 封面新闻:你要和阿来对谈,你觉得对谈出什么样的境界,是你比较期待的?你们同样都是实力派作家,文学作品各有特色。 李洱:阿来是我非常尊重的作家,阿来的作品我也非常欣赏。他对中国文学有重要的开拓性的意义。阿来也多次说过他读过《应物兄》,但是我每次都不好意思问他读后的感觉。所以这次我也很期待听到阿来会怎么说。 读懂80万字《应物兄》 不需要专门文学训练 “你就当成是能与你促膝长谈的读物” 封面新闻:《应物兄》被很多人评价说“知识分子写作”。除了比较训练有素的文学专业读者、评论家,你对普通读者有期待吗?会期待他们有怎样的反馈? 李洱:专业读者可能是在一些专业文学场域里听到一些评价,有了兴趣,才来读。但我相信,普通读者对这本书,如果是偶遇,也可能会愿意读,读起来也更有意思。因为这本书其实核心就是在讲,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怎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人有没有继续成长的可能?不要觉得读它之前,需要很多专业的准备。这只是一些评论家的说法。实际上,一些必备的文学阅读能力,是我们初中和高中期间都能获得,并不需要专门受过训练。读过中学的人,应该都可以看进去。 封面新闻:可是有些人读像《应物兄》这样的纯文学长篇小说,就是会觉得有困难。 李洱:那是因为他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小说来读了。读这个小说,你就当是与朋友、与师长、与兄弟姐妹在促膝长谈,在聊自己的心事。它是一个有趣的读物,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不要把它看成是一部虚构作品,你就当真事儿看,就更容易进入了。 封面新闻:这么多年写作,曾经有读者给你过觉得可喜的反馈吗?他们一般会怎么表达? 李洱:有很多很多反馈。有人跟我说,写出了他目前的处境,并且作品也给他展示改善目前处境的可能。我始终相信,文学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介入性力量。或强或弱,但一定是一种介入力量,否则文学的意义肯定要大打折扣。 封面新闻:在这个小说里,能看到一些真实事物的样子。你是怎么样把虚构和非虚构揉捏到一块的呢? 李洱:作品里面的每个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由好多人物形象组织在一起的,揉在一起的,从而具备某种典型性,具有某种普遍性。 文学写作和批评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前30年 一流的作家永远是走在时代前列 封面新闻:《应物兄》出版以后有很多评论,有深有浅,方向各异,有你觉得能达到你的心坎上的评论吗?还是说你期待理想的评论、理想的读者还没出现? 李洱:现在文学批评跟早年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文学批评就是对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文学批评,除了要进入文学写作的前端,对文学的一些规定性发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对相关读者的心理有了解,要对这部作品在进入市场之后,和广大读者见面之后的情况有了解。目前的文学批评已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批评家跟所有的读者构成对话关系。当然,一般的读者如果有时间去了解专业读者的看法,那当然更好。因为这些专业读者他是从文学的标准、文学史中走出来的,他会对读者构成提醒。我相信这个过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仅能提高他自己的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而且对他的生活有某种警醒。 封面新闻: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颁过,作为中国作家你觉得重大的文学奖存在的意义何在? 李洱:今年诺奖揭晓之后,我就去找这个获奖作家的作品,却没有找到。他在英语世界,也是非常小众的作家。你一定要知道,精英永远是小众的。当然,我很快就从出版社朋友那里收到了古尔纳长篇作品的电子版。诺奖颁发给古尔纳,在我看来,是因为他写出了后殖民主义情景下普通人的悲哀和思绪。而关于后殖民主义文学的探索,已经进行了30年。这说明一个规律——我们对文学的探索,总有一天会被更多人接受。这还说明一流的作家永远是走在时代前列。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前30年。 读者的文学阅读耐心降低了? 切记,永远不要低估亲爱的读者 封面新闻:你现在手头在写中篇或者长篇吗?小说的题材大概方向是什么?《应物兄》有80万字。目前预想新写的也会是80万字左右吗? 李洱:我在准备长篇小说,题材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新作不会再写这么长了。 封面新闻:我发现一个现象,你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差不多同期的作品,和《应物兄》的气质很不一样。转换度很大。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洱: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很不一样。每次开写之前,我都必须先把自己完全放空,才可以进入下一部小说写作,开始新的工作。纵然如此,我所有的作品之间,还是存在着内在的、隐蔽的关系。 封面新闻:网络时代导致人们对阅读纯文学的耐心变低了。你会不会担心长篇小说的读者流失? 李洱:很多人的确有这样的困惑和想法。但我觉得,文学读者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作为单独的人,是需要与人交流的,否则你肯定完了。人啊,不仅需要同呼吸而且需要共命运,而文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这种可能。最重要的是,谁也别去低估亲爱的读者,他们成长的速度超过批评家的预期。
文章分类:
名家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