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欧阳中石:只问耕耘

 二维码 109
   启功先生评价欧阳先生有“四绝”诗云:“三管齐挥书画诗,丹青之外见奇思。郑虔应逊今贤博,檀板轻敲乐句时。注曰:韩退之问牛奇章歌板之说,对曰,乐句,退之叹赏。中石先生并善按拍,可称四绝。戊寅正月启功僭书册页首。”
        初夏的一个下午, 首都师范大学27号楼,欧阳中石先生家中。不大的书房,满溢着淡淡的墨香。年过八旬的欧阳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交谈时,思维敏捷,博闻强记。
        说起欧阳中石,人们自然联想起一位书界泰斗的形象。然而,了解欧阳中石的人,却评价他是一位治学严谨、师德高尚的教育家;懂得欧阳中石的人,则称之为对中国传统文化颇具造诣的著名学者。只不过,正如有人所感叹的:“先生的学问被书法盛名湮没了。”
        对于人们的评价, 欧阳中石却出人意料地总结自己是: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他说:“我什么‘家’也不算,就是一普普通通的教书匠。”他曾挥毫写下一首述怀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只问耕耘不问收,甘居人后日埋头。但知落落行平素,有始无终自悠悠。

        普通“教书匠” 无奇正是奇
        匠者,以其为职业也。欧阳中石这一辈子,确实和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且“从小学到博士后”的教育跨度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欧阳中石192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因战火而高中肄业后在济南一所简陋小学从教,这也成为他日后漫长教育生涯的起点。在这里,他教过小学的所有年级。195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毕业后,先后在通县师范、通县二中、北京一七一中,从初中到高中的每个年级,也都教过。后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从大专、到硕士、博士、直至博士后,又是一级不落。欧阳中石教过的科目,异常丰富,包括数学、语文、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戏曲、诗词等等。这样的“教书匠”举世来看,恐怕也是罕见的。
        欧阳中石之于我国的教育事业,至少有两次重要贡献。一个是1978年,欧阳中石甫到北京一七一中,针对当时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撇开国家统编教材,大胆提出了一套孕育多年的语文教改方案。他主张按照“六法”,即字法、词法、语法、修辞法、思维法、章法,重新选编教材。“六法”以字法为基础,而思维法主要讲逻辑知识。欧阳中石介绍,他的教改方案,反对死记硬背,擅长于能力发挥型的题目。实验施行后,该校四个实验班的初三学生参加高考语文测试,平均成绩连续几年都比本区的高中毕业生高出6分左右。这一实验成果在当时教育界引起相当大的轰动,台湾、新加坡的学者在一次研讨会上称赞此项改革是“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最高成果”。就是今天看来,这一教改思想仍十分超前,对当前以素质教育为纲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颇有不少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个动作,是在欧阳中石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内。在他的倡导下,首都师范大学在全国建成了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从专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书法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我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这对书法学科的完善和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巨大。1993年,欧阳中石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1 9 98年又成为第一位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据说,欧阳中石在首都师范大学所做的这一切,沈尹默、陆维钊、沙孟海当年都试过,最终因各种原因均未能如愿。欧阳中石的创举,一时得到书界和学界的广泛响应。饶宗颐、李泽厚、张充和、刘九庵、高明、李长路、王遐举、沈鹏、李铎等先后到校讲学。数年修砺,一朝成名。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科先后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我对老师是尊重的,羡慕的,但是孔夫子也讲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敢当(老师),可是不敢当也当了,而且一当还当了五十多年。”欧阳中石非常重视师德,他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他满怀深情地说:“教人以道者,师也。我也常在思考,也常有担忧,我担忧的是能不能把大家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我认真的教,努力的教,希望对得起自己教过的学生就行。这是责任啊!”
        如今, 已是耄耋之年的欧阳老依然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坚持每周给学生讲一次课。他的学生向笔者透露,欧阳老最近正忙着两件“大事儿”,一件是《汉字的认知与表现》新课题研究,希望人们更好地掌握汉字的规律,学少而得多;另一件是正考虑应邀带一届戏曲博士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把戏曲界“重理论轻实践者”、“有实践少理论者”沟通起来 。
        于教育事业,欧阳中石可谓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在人们给予的所有称号中,他最看重的也是“教师”。他这样评价自己: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以书焕采 切时如需
        欧阳中石为人谦逊、低调是出了名的,他从不对别人的艺术地位和水平随意褒贬。在他看来,这是个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和追求。虽然如此,对于当前一些不正书风、文风,欧阳中石却怀着深深的忧虑。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怎么样多元,还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规范,一个公共的“元”。这个“元” , 就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万物和谐的向往, 是给人以美感的共性。欧阳中石以四句话十六个字作为概括,即:“ 作字行文, 文以载道; 以书焕采, 切时如需。” 对此,欧阳中石解释:“作字行文,写字是为了写成文字;文以载道,写成文字干什么,要载道的;以书焕采,用我们载道的文字经过书写焕发出光彩来;最终,我们一切活动,要切时如需,满足时代的需要。”事实上,正如舆论所评价的,当年欧阳中石推广书法艺术,构建书法高等教育体系,正是切合当时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愿望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欧阳中石早在1990年就提出:“中国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艺术,而且是一门内容丰富、含蕴深远的学问。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一门艺术,那就把它亵渎成了一门技艺,而使它沦落为一种没有精神的躯壳。”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切时如需”的,是时代需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我们又怎样才能创作出“切时如需”的精品,乃至经典?
         对此, 欧阳中石说: “ 什么样的作品符合时代要求,的确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切时如需的作品,一定是通过精神创造,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品。”他说:“比如,现代人写《阿房宫赋》,可以。但如果在某种场合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再写《阿房宫赋》就没有意义了。应当写出更新的内容来。再如,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写回归的内容。当前我们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可歌可书的东西有许多许多。我们应当勇于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时代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就此,欧阳中石写下了泰山颂、齐鲁颂、泉城颂、和平统一颂、钓鱼台颂、国贤颂、中华颂等为人们赞赏的作品。
        在欧阳中石看来, 教育不是培养写字匠,培养的应是文化人、知识分子。而文化也确已成为阻碍当下许多书法家发展的大问题。他说,我们强调“字”、“文”、“书”三位一体,研习书法需要一种大的文化观,突出文化修养才行。如果把文化的内容去掉,就失去了书法的生命力。因而,无论是搞书法,还是其他的文化行为,要想创作出不辜负时代的精品,诗不懂不行,对联不懂不行,哲学、史学不懂不行,文学、法学等等不懂都不行。

        居心平若水 负德重如山
        欧阳中石对我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他将中华文化的核心概括为六个字,即:仁、德、礼、法、化、和。其中,他尤其看重德行。他说,美好的“文”如何达到全面的“化”,必须依靠“德”。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一个“德”字分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本质性的核心。
他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说:“倘若做人出了问题,要么学术认识上不去,要么偏执不通,俗不可耐。必须通过读书、做学问、宏大理想、升华抱负、为社会国家努力贡献,才能变化气质,体现出自己的人格和风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熟识欧阳中石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四不”原则:不建馆、不立传、不办展、不褒贬。时至今日,虽然早已声誉海内外,但他从未谈起建立个人艺术馆的问题,他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应由历史评说,建馆是好事,只是我不够资格”;对要求为自己写传作书的人,他也一一婉拒,他说:“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更没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我只是一名教师,能尽到教师的职责就足够了”;至今为止他没有在任何地方办过个人的书法展,他说:“写字不是我的主业,教书育人才是我的根本,举办书展恐费自己的精力,更费别人的时间”;他从不对别人的作品评头品足,他说:“作品的好坏,不能由几个人说了算,要看社会大众是否认可,历史与社会是不留情面的”。
欧阳中石爱京戏不亚于书法, 于戏曲方面也是造诣高深。他15岁师从我国著名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为奚师嫡传,两人情同父子。上世纪80年代,欧阳中石不仅书法声望日隆,戏名也是名动海内,有“奚啸伯再现”之美誉。2000年,为表达对恩师的怀念,欧阳中石录制了一套《中石念唱自娱》磁带。据监制人介绍,录制时,欧阳中石有一个重要原则,凡是老师奚啸伯录音出版过的,他一律不唱,凡是学生录音出版的,他也一律不唱。前者是尊师、让师,后者是给后辈留下广阔的天地,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欧阳中石不仅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对于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勇于担当,堪为楷模。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欧阳中石时刻关注灾情,心系灾区。他不辞辛劳,数次将自己创作并珍藏的书法佳作予以拍卖,所得20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灾区。当人们看到那一幅幅凝聚欧阳中石心血的精美书法作品,无不为之赞叹。
        谨守中国传统道德,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潜心培养合格人才,是欧阳中石不遗余力的追求。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年轻时在肥城、泰安、济南、淄博读书的小学、中学都做了捐献,设立助学金、奖学金近10项计200万元;2005年为首都师范大学筹集200万元设立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学奖”。2003年非典、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捐助活动,他都作过很突出的贡献。
        “ 有德高行止, 随心自去来” 、“居心平若水,负德重如山”、“昊天无私覆,空极莫不容”……这些是欧阳中石撰写联语的一部分,平易自然,又极富哲理。是啊,哲学原本就是他的所学。那么,什么是哲学?查到古希腊语原始含意,答案很简单:智慧。
        欲使清风传万古, 须如明月印千江。诚然,欧阳中石数次与哲学领域擦肩而过,他在哲学上的突破也没有向他在书法教育、戏曲上的成就那样被人们深刻铭记,但他却真真切切地将哲学、将智慧深深地融进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生命中。手把手教书法。


        欧阳中石简介

        1928年生,山东省泰安人。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科带头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八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欧阳中石博学多才,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出版逻辑、音韵、戏曲、书学、语文教育学等方面著述40多种。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教育部和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9年获全国“五一”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首都杰出人才奖和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艺术家成就奖”。